心有戚戚焉的文章,文章的標題我覺得不是很『正確』,成功者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參考,其中包括『勇氣』,但作者採用此標題的意義頗深,我們不是要去複製成功者一腳一印,因為那通常是枉然的
文章出處:
「成功者故事」不會讓你更成功』
【劉揚銘╱不自由撰稿人】
http://mag.udn.com/mag/news/storypage.jsp?f_ART_ID=496922
俗語說官大學問大。這句話可以舉例來說:當我和郭台銘在同個時間講出同一句話,我說的會在3秒內飄散在風中,郭台銘說的會變成財經新聞。因為在鴻海3兆新台幣的營業額背書之下,我有理由相信他說的很有道理。
自從臉書開始有粉絲團功能,「成功者搭配一句名言」的轉貼連結,就不斷在我們的動態牆上出現──某董事長傾囊相授,公司連續10年營業額成長的祕訣;某總經理現身說法,他反敗為勝的3個關鍵;還有某位創辦人不說,但你應該偷學的好幾件事……
我們看著這些成功者故事,心想要學習成功者的精神:要當晨型人、工作有紀律、使用長皮夾、想得不一樣等等。畢竟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,我們得按照一種有效率的方式,在那之前準備好,期待自己有一天說的話會變成新聞,而不是在風中飄散。
但是好奇怪,成功的習慣那麼多,為什麼成功者還是那麼少?
機會不是給準備好的人,是給有勇氣的人
我們始終相信有一套「正確」的行事方式,認為把這套方法做好,就會得到成功的結果。至於失敗的原因,若不是我們對這套方式的認識不夠完全,大概就是執行力不如人。所謂「追求卓越」「最佳實務」「競爭力」大體都不脫這個概念,所以我們需要閱讀成功故事,來讓自己複製經驗。然而,或許這在泡咖啡、做料理、手工藝的範圍裡,的確有成功的SOP,但在人生、商場或球場裡,會有保證成功的「正確」策略嗎?
「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」這句話其實大有問題,因為根本沒人能在事前知道自己準備好了沒。(能知道的話,還會有人失敗嗎?)全世界每個成功故事都是後見之明,成功者在事後說起來總是有條有理、邏輯分明,但在事情還發生的當下,誰會知道這樣就能成功、那樣就會失敗呢?即使已被證明成功的策略,也許還包含了當事人不知道的複雜因素,也許其中運氣成分還超過人為控制,我們甚至無法確定成功者真能知道自己是怎麼成功的,更何況是透過撰寫故事的紙跟筆呢?
許多偉大的商業策略並不是「事前精密計畫、事後精準執行」的產物,而是「先做再說、隨機修改」的結果,就像重大科學發現或劃時代的藝術品一般,是獨特而無法複製,甚至無法用歸納、類推和理論來解釋的東西。照抄這些「成功方法」並不會得到類似的成果,甚至可能結果天差地遠也說不定。
偉大的企業家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、別人是錯的,企業家精神(entrepreneur)的本質就是和別人不同。當然並不是和別人不同就一定會成功,但如果你只想拚執行力、目標放在「比對手做得更好」,結果就只會和對手愈來愈像。當競爭者慢慢匯流到同一條路上,你學我我學你,大家的都差不到哪去,通常到了這時候,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冒出來,變成那個「成功案例」,此時所謂「最佳實務」就開始換人做做看,眾人學習的事情也改了方向。然後繼續下一個循環……
贏家少輸家多,是競爭的常態
競爭的本質就是這麼殘酷,贏家少、輸家多是常態,無論生物演化或商業競爭,成功的永遠只有少數(否則也不叫成功了)。但如果成功故事其實並沒有用,為何我們還是很喜歡聽成功者的名言呢?(我得承認自己常常點開連結,看郭台銘又說了哪些話)或許這只是想證明自己能力還不夠、還沒「準備」好,就是因為自己想不到成功者說的那些法則與公式,所以現在還很失敗,給自己找藉口吧!
不過,換個角度想,既然遵循任何成功格言都不保證成功,那麼學習面對失敗、找出新方向反而更重要。科學哲學家卡爾.波普(Karl Popper)提出的「反證法」就是最好的解答:我們無法證明什麼是對的,但能證明什麼是錯的,只能不停試誤來趨近正確。成功無法複製(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人是怎麼成功的),失敗卻可以避免重蹈覆轍。
勇敢嘗試錯誤,會比努力效法成功故事、學習成功法則更有力量。所以說,忘掉成功者和成功格言吧!有勇氣去嘗試不同的路,失敗時還能笑得出來,就是讓自己更堅強的方法。
留言列表